戒,在梵文为sila,规定佛教徒个人生活上的规范;律,梵文为vinara,是僧团寺院的团体制度和规律,两者不同。基本的戒是居士五戒,出家人有沙弥十戒,比较详尽的,按照《四分律》,有比丘二百五十戒,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。大乘佛教兴起后,根据《梵网经》与《地持经》而有菩萨戒,又称大乘戒。中国唐初高僧智首着《四分律疏》,根据中国国情而解释印度佛教的戒律,他的弟子道宣创立律宗,称为南山宗,专讲戒律,近代著名的佛教大师弘一法师便属于南山律宗。(单就律宗而言,中国有南山、东塔、相部三宗,所传戒律并不相同。)
佛教戒律内容复杂,印度各宗派向来争议极多,历代颇有变迁。最大的争议之一是僧侣可不可以手触金银,称为“银钱戒”,这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易遵守的。印度、泰国等地僧侣靠人布施为食,所以不禁荤食,又因在热带,食物易腐,所以严守“过午不食戒”,目前中国僧侣仍有颇多人持此戒,其实若非炎暑,在中国北方并无必要。印度僧戒中有不得观听音乐戏剧、不可睡高大床等等。曾有一位佛教领袖告知笔者,他某次赴外国参加国际佛教会议,有一外国僧人........
全文内容获取中...
请关闭转码、阅读、纯净、屏蔽等模式,导致内容显示不全
如关闭后仍无法显示请下载纯净阅读APP或更换浏览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