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14年6月30日,袁世凯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,极力改革省制,下令裁撤各省都督,在京师特设“将军府”,遣派将军督理各省军务,并于是年7月18日公布《将军府编制令》,建立各种将军名号。在1924年11月至1926年4月,段祺瑞临时执政虽明令废止一再任将军衔,但将军名号仍继续沿用,1924年6月,将军衔复又任命,直到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京、师成立“中华民**『政府』”,明令裁撤将军府为止,将军府历时13年之久。在此期间,将军府共任命将军衔560余人,冠以将军名号的有300余种。
将军名号(即“冠字”)中都有“武”或“威”字。这“武”或“威”字是根据该将军的任职岗位来确定的。一般说来,在1917年以前,派往各省的将军冠“武”一字,如安徽的倪嗣冲是安武将军,江苏的冯国璋是宣武上将军,浙江的李瑞是兴武将军等。留在京师将军府内的将军则冠“威”字,如蔡锷是昭威将军,段祺瑞是建威上将军,孙武是义威将军,张凤翎是扬威将军等。但东三省较特殊,奉天的张锡銮是镇安上将军,吉林的孟恩远是镇安左将军,黑龙江的朱庆澜是镇安右将军。此外,各省以文官(巡按使........
全文内容获取中...
请关闭转码、阅读、纯净、屏蔽等模式,导致内容显示不全
如关闭后仍无法显示请下载纯净阅读APP或更换浏览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