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祯七年的进士杨彝、龚鼎孳、吴昌时等三人全部都进入翰林院,成为庶吉士,在外担任知县的张溥,也调回了京城,进入了都察院,成为正七品的监察御史,吴伟业则进入了礼部,成为了正六品的清吏司主事,这五个人很快形成了一个小团体,引发了不少人的注意。
张溥的调整本来是平级调整,原来担任知县也是七品,可意义绝不一样了,京官和地方官本来就有着很大的不同,同时监察御史的身份更是不一样,可以弹劾朝廷的任何官员,而且每次的早朝都是要参加的,从这一点上面来说,张溥明显得到重用了。
应社和复社的影响还是存在的,张溥是复社的领袖,杨彝是应社的领袖,这五个人的联合,迸发出来的力量还是不小的,不过因为郑勋睿和杨廷枢的崛起,让他们的影响大打折扣,毕竟郑勋睿已经是正三品的兵部左侍郎,杨廷枢是正四品的詹事府少詹事,而且很多人都知道,郑勋睿、杨廷枢和张溥、杨彝、龚鼎孳等人是割袍断义的,他们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。
从力量上面的对比来说,郑勋睿和杨廷枢是占据了绝对优势的,郑勋睿在延安府知府和延绥巡抚的位置上面,做了太多的事情,特别........
全文内容获取中...
请关闭转码、阅读、纯净、屏蔽等模式,导致内容显示不全
如关闭后仍无法显示请下载纯净阅读APP或更换浏览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