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次忽必烈设立在漳水北岸的营地是非常正规的——毕竟和陈德兴的对峙很可能要持续几个月,六万五千大军必须要有个安乐窝。六万五千人还有近二十万头牲口聚集在一块儿,要是没有个舒服点、干净点的营盘,一旦流行起瘟疫,那就不用陈德兴劳神费心了。
忽必烈也是用老了兵的,这个道理他比谁都明白。他的营盘扎得很大,毡毛的蒙古包都架设了起来。这种用两三层羊毛毡覆盖在“哈那”(蒙古包的木质支架)上面做成蒙古包大概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行军帐篷了。在冰天雪地里头最保暖,也能防雨水。这些大帐篷环形而列,一圈圈的扩散出去,还挖掘了排水的沟渠,还规定了专门的取水之地。营地依着漳水而立,周围有一层木栅遮挡,木栅之外有壕沟,之内还有胸墙——这个时代的蒙古人其实是非常善于学习的,特别是在军事方面!
任何先进和有效的军事技术、军事经验,都会在第一时间被蒙古人吸收!蒙古鞑子在这反应速度远远超过读书人当家的南宋。所以防炮的胸墙现在出现在蒙古大营当中,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了。
由于北明的炮兵拥有压倒性的优势,所以如何防炮就成了蒙古大军眼........
全文内容获取中...
请关闭转码、阅读、纯净、屏蔽等模式,导致内容显示不全
如关闭后仍无法显示请下载纯净阅读APP或更换浏览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