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崇祯十七年九月,大同府城。
这座晋北名城,既是大明的九边重镇之一,又是连接塞北和内地的贸易通道。在明朝中叶的弘治年间叶淇变法,变盐政的开中法为折色法后,边关萧然,大同府也失去了以往的繁华,开始渐渐没落。不过给这座边关重镇带来最大伤害的,还是即将定鼎燕京的清王朝。
崇祯七年(1634年)的后金第二次入口之战,就发生在宣抚和大同境内。当年七月,后金军分兵四路攻掠宣、大,虽然没有攻破大同城池,但是却蹂躏大同周围五十余日,围攻大小城镇台堡五十余个,饱掠屠戮无算,最后扬长而去,给宣、大地方造成了严重的损害。宣大城池之外,一片荒芜,萧瑟无比。
现在虽然过了十年,但是大同府的元气依然没有恢复。距离大同府城稍远一些,便是人烟稀少,土地荒芜。
沿着大同府下的属州朔州向北至大同府城的官道行进,还时不时的还能看见村落的遗迹,断壁残垣,没有丝毫的生机。代王府长史骆修身这个时候就带着三四十骑人马,走在从浑源州返回大同府城的途中。
他和他的这些人马,都做风尘仆仆的江湖豪客打扮,身上穿着厚厚的羊皮夹袄,脑袋上........
全文内容获取中...
请关闭转码、阅读、纯净、屏蔽等模式,导致内容显示不全
如关闭后仍无法显示请下载纯净阅读APP或更换浏览器